土屋歷史:第三篇
經過土屋社長的一番努力後,終於讓土屋鞄小學生書包的品牌知名度在2000年左右逐漸穩固下來。不過在專為成人製作的包袋領域裡,土屋鞄還尚未為人所知。因此,從2000年7月開始,土屋社長便開始迎向新挑戰。在網路普及率不高的時期裡,選擇投入樂天市場,以「虛擬商店街」的形式開始販賣大人的皮革包。從商品拍攝到文案說明的撰寫,全都是土屋社長一個人坐在電腦前摸索、展開作業。
隨著工作量增加,土屋鞄也得考慮增加新夥伴。透過簡單寫著「工房助理」的人才招募頁面找到了負責撰寫文字的山添剛先生,他是無比的皮革愛好家,從眼神中就可看見對皮革的著迷,並擅長透過筆尖描繪皮革製品的魅力。擔任拍攝與設計職務的是村瀨真希子小姐,一位被職人技術深深吸引的美術大學女孩。在網路營運初期,兩人都盡力地呈現真實的商品樣貌,協助使用者在虛擬商店街裡找尋合適的皮革夥伴。
雖然每個人的入社理由皆不相同,但相同的是被「遠離市中心的小工房」所吸引,聚集在一起做著傳達的工作。
土屋社長募集到製作部的夥伴後,便開始規劃起不同功能、不同平台的刊物。在所有刊物中,特別全力以赴製作的是每週的「電子報」。還記得在2000年當時,市面上的電子報多都是以販賣商品為主,但土屋鞄卻是報導資深職人的日常生活、關於道具的故事、新手職人的成長日記等,總括來看就是以「工房通訊」為主題去製作的。
隸屬於製作部的山添先生與村瀨小姐為了收集能夠編寫刊物的資料,每天都在工房裡走來走去、東望西望,不想漏掉任何工房裡的小故事。每一次的拍攝照片、撰寫文字都是新嘗試,因為大家都沒有經驗。即便技術與知識都無法跟專業人士比擬,但是對於職人與製造業的熱情卻是不給輸任何人。
2001年起,製作部開始進行「傳達的工作」,無論是透過電子報、型錄或者網路 SNS 等,總是細膩地包含土屋鞄精髓:工房與職人。一邊想像使用者的樣貌,一邊以土屋鞄式的語言表達對製造業的想法,持續在網路上分享工房裡的日常點滴。2004年開始,公司名稱由「鞄工房土屋」改為「土屋鞄製造所」,同時也將 logo 更改為裁皮刀圖樣設計,也就是大家現在所認識的樣子。
經過夥伴的努力,土屋鞄故事逐漸被傳遞出去,過去比較少被關注的大人皮革包逐漸開始獲得青睞,也增加了許多與顧客見面的機會。
最令人開心的是,希望包裝禮物的顧客變多了!一般來說,有些物品會給人「這個可以買給自己,但當成禮物好像有點不適合」的想法;但是遇到送禮的時候,一定會選擇自己肯定的商品,所以「禮物包裝」的需求增加,也就證明顧客對土屋鞄的品牌產生信任。只要想到蘊藏在禮物包裝的心意,就會讓人不自覺地微笑。這真是對我們最好的讚美。
電子報、型錄或 SNS,無論傳達的方法是什麼,總是有土屋鞄的精髓存在。使用土屋鞄的語言傳達出我們對於製造業的想法、想像使用者的樣貌。大概跟職人的工作相同,從2001年開始我們便持續地進行關於「傳達的工作」。
電子報 E-magazine
創立初期,每週會發行2次的電子報。一點一滴的摘要出「工房日常生活」,定期提供顧客可以閱讀的內容。慢慢地,也開始收到顧客為我們加油的聲音:「資深職人好厲害」、「新人,加油!」等等;有時還會收到顧客送的餅乾或酒(笑)。
傳達手工製作的各式企畫
手繪製作的「工房報」收集了各式各樣的工房故事,就算是讓人覺得「只有這樣?!」的內容也不放過。為了傳達土屋鞄的家族氛圍,我們會將它跟型錄夾放在一起。還記得某一次,將藍色的夏日問候明信片一張一張的車上縫紉線後再手繪航跡雲,就是希望顧客可以感受到我們所要傳遞的手工製作的溫暖。
造訪各式工房並與職人對話
鞣製職人、刨薄職人、金屬零件職人、製作職人專用工具的職人等等,我們也採訪了許多不同製造業的職人。透過看見、聽見現場的聲音、味道與姿態,工房見學中汲取了與土屋鞄不同的知識,是非常具有意義的經驗。從這個時候開始,土屋鞄便對日本製造業產生了興趣,開始定期會與各式製造業相互交流。